大唐长安城,延英殿。
(资料图)
胡须花白,却仍然龙行虎步的郭子仪走了进来,向唐代宗叩拜道:“臣郭子仪,奉命抵御吐蕃。赖圣上天威,同僚齐心,终不辱使命。”
“老令公辛苦,赐坐。”代宗笑了笑,继续说道:“爱卿居功至伟,但有所求,朕无有不允。”
郭子仪的眼珠子转了转,目光中透露出一丝狡猾,有些不好意思的说:“臣别无所求,只求陛下赐我几个绝世美女吧。”
此言一出,殿内哗然。崇拜者,感到愕然和失望。敌对者,赶紧落井下石。吵闹过后,还是代宗开口了:“老令公今年有七十多了吧?”
“陛下放心,老臣顶得住!”郭子仪毫不在意代宗话里的揶揄之意,中气十足的回答。
本就担心赏无可赏的代宗,虽然面露不渝之色,但还是爽快的答应。等郭子仪回到家没多久,几辆马车就带着六名绝色美女到了郭府。
独乐乐不如众乐乐,美女到位后,郭子仪就把宴客厅重新装修一遍。经常邀请人跟这六位美女一起饮酒作乐,还打开大门,生怕别人不知道。
这下郭子仪的名声算是坏了,做文章骂的,找皇帝打小报告的都有。无比崇拜自己父亲的郭嗳,更是去质问:“父亲,咱们家好歹也是堂堂汾阳王府,您这么做,面子还要不要了?”
郭子仪叹了一口气,说道:“孩子,当臣子的,越是无欲无求,越惹人忌惮。只有这样,陛下才能放心,为父,才能继续守护大唐!
最后一句,铿锵有力,发自肺腑。
四年后,唐代宗也非常庆幸这个选择,巴不得再送六个过去。
郭子仪出身武将世家,老爹郭敬之文武双全,官至刺史。在这样的条件下,他打小就熟读兵书,武艺精湛,还有在军中实习的经历。
据说他20岁的时候,在山西太原匿名当兵。不小心犯了军法,按例要斩首。在往刑场押解的时候,被路过的李白看到了。
觉得这个小伙子英武不凡,又听说他犯军法,是看不惯上官贪污军饷。就跑到当地官员那里,救下了郭子仪,两人成了朋友。
后来,李白被永王叛乱牵连入狱时,郭子仪还替他求过情,报答当年的救命之恩。
不过这个故事大概率是杜撰的,毕竟郭子仪在军中,真要执行军法,不需要往菜市场押解,直接就在军营砍了。
但也从侧面说明,郭子仪从军的时间要比记载的更长。
常言道,乱世多奸雄,盛世出英豪。郭子仪的青年时代,正是“开元盛世”。万国来朝,民富国强,政通人和的话画面,深深刻在他的脑海里。
不论文武,都以在大唐当官为荣,没有南北朝那种喜欢隐居的情况。
大唐尚武之风盛行,从武则天时期,就设立了武状元考试。郭子仪就是靠着武举,一举拿下了武状元,被编入禁军,当了个小官。
承平年间,仗比较少,郭子仪到五十岁左右的时候,才被外派到内蒙古那里当太守,节度朔方,手掌一地兵权。
也正是在外地当官,远离中枢繁华的时间里。郭子仪看到了隐藏在大唐盛世下的祸源和弊端。
大唐亡于节度使,而郭子仪也是节度使。
大祸将至,厉兵秣马节度使这个职位,刚开始跟钦差一个意思。简单来说,就是中央想让地方做点什么事,但地方上阳奉阴违不干。于是就要派人下去,监督着把事情给办了。
郭子仪禁军出身,被外派到朔方当节度使,就是这么个角色。
按理说,这么一个临时性的职位,不该有后来那么大的能力,把大唐搞的乱七八糟。可事情的发展,有必然的规律。
一个字,钱!
唐朝一开始是不缺钱的,因为最大的支出军费,让府兵制给省了很多。
府兵制,就是朝廷给农民分地,然后不用交税。但是需要打仗的时候,你得自己带着铠甲干粮上前线,也就是兵户。
这样一来,平时就不用花钱养兵,无非就是打胜仗之后的一些赏赐,特别省钱。
这种制度,地多的时候可以,地少的时候就不行。太平的时间久了,那些权贵们就开始搞土地兼并,导致能分的地越来越少,兵源自然也越来越少。
古代王朝的根基,就是这些权贵们。不敢得罪,就只能放弃府兵制,搞募兵制。
别种地了,国家出钱养你们,当职业军人。
好处是战斗力上来了,大唐边军按着异族摩擦。坏处就是太烧钱了,不止发工资烧钱,往各个军区送辎重粮草也很烧钱。
皇帝跟大臣们一商量,这么下去不是个事。干脆,让节度使们自己想办法就地解决。
让人干活得给权,于是节度使们拥有了财政权,可以去在辖区里肆意妄为。
想一下,士兵的衣食父母从朝廷变成了节度使,他们听谁的还用说嘛?
这个隐患,在郭子仪当上节度使,也拥有了财权之后就发现了。但他什么也做不了,只能毫不懈怠的练兵,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危机。
危机,很快就来了。
天宝十四年(755年),安禄山反了,渔阳的鼓声震动了长安。
安禄山刚起兵的时候,郭子仪的母亲去世,还在守孝。危急时刻,朝廷也不讲究孝道了,直接夺情召回,抵御叛军。
郭子仪本就准备了很久,回到朔方后,迅速整顿部队,出击山西。一路势如破竹,把好几个叛将斩落马下,并且推荐李光弼当河东节度使,跟自己打配合。
安禄山此时已经拿下东都洛阳,跟河北的老家范阳有一段距离。郭子仪打算切断两地之间的联系,孤立攻入洛阳的叛军。
李光弼率兵进攻常山,和史思明对垒。久攻不下之时,郭子仪赶到,大败史思明,切断了安禄山的退路和补给线。
安禄山也是名将,自然看得出郭子仪的打算,于是又派了两万骑兵增援史思明。
郭子仪见对方势大,出城野战打不过,就决定守城打消耗战。你来了就守,你走了我就夜袭。几天折腾下来,叛军心神疲惫。
郭子仪瞅准机会,一通猛攻,再次打得史思明狼狈而逃,收复河北大部。
此时的战局,安禄山很难受。往长安方向,有哥舒翰在潼关据守。老家范阳方向,又有郭子仪这个威胁。
郭子仪认为,破敌时机已到。只要一边坚守潼关,一边派兵攻占叛军老巢。那在洛阳的安禄山,就成了孤军,只能等死。
可惜,从英明神武变昏聩的李隆基,开始作妖了。
李隆基求胜心切,对那个在自己面前百般逢迎,却敢起兵反叛的安禄山,更是无比愤怒。
他要赶紧打赢,把安禄山挫骨扬灰。
可他不知道的是,驻守潼关的兵马,都是仓促集中起来的。战力不足,准备也不足。最好的办法就是死守,叛军久攻不下,必然内乱,那时候才是一举破敌的好时机。
无数大臣来劝,李隆基就是不听,下死命令让哥舒翰出关反攻。
香积寺不远处的一片平原上,世界上最强的两支军队已然列阵。
唐军:兵力十五万、步兵居多,统帅郭子仪、先锋大将李嗣业、骑兵统领仆固怀恩。
叛军:兵力十万、骑兵居多,统帅安守忠、先锋大将李归仁。
此战是一场豪赌,双方都是名将,都是精锐。开战之前,所有的迂回、试探、埋伏,统统被双方识破,剩下的只能是硬碰硬。
叛军大将李归仁率先带兵出阵挑战,唐军追击。逼至叛军阵前的时候,安禄山起家的重骑兵“曳落河”发起突袭,把唐军冲的七零八落。
以长枪和盾牌组成的防御阵型,被重骑兵撕开了一道缺口。叛军蜂拥而入,唐军危急。
这种局面,需要有人站出来稳住阵型,补上缺口。
站出来的人是李嗣业,他脱掉戎装,手持陌刀,大部走向阵前。闪着白光的陌刀,每一次劈下,都有叛军骑兵被分为两半。
全身浴血的李嗣业,如同魔神降临,稳住了阵型。他随即带着陌刀队开始推进,所向披靡。
拿下洛阳的次年八月,郭子仪在黄河边上俘虏了安守忠,被封为中书令。
时局稍平,李亨就开始玩制衡了。鉴于李光弼、郭子仪都是有功武将,让谁独大都不合适。就选了个宦官鱼朝恩来牵制。
以鱼朝恩为主,两人为辅,出兵相州征讨安庆绪。
刚开始还算顺利,把安庆绪围在相州,求援史思明。后者见唐军势大,也不敢硬刚,就在离相州不远的魏州驻扎,等待时机。
郭子仪引水灌城,把安庆绪逼的吃老鼠充饥。但鱼朝恩为了抢功,乱发军令。搞得各部军令不一,军心浮动,竟然久久攻不下相州。
见唐军疲惫,以逸待劳的史思明抓住时机进攻,唐军大败。郭子仪只能收拢兵马,退守洛阳。
这么大的锅,谁来背呢?
李亨当然不会让鱼朝恩来背,那样等于是自己背。而且对皇帝来说,郭子仪打了败仗,以后才更好驾驭。
所以,责任只能算在郭子仪头上。削去兵权,还朝听凭发落。
可事实证明,没了郭子仪就是不行。史思明听说他被削掉兵权后,直接带着兵马再攻洛阳。急于表现自己的李光弼,接连几场败仗后,就把洛阳给丢了。
这下李亨急了,又要让已经六十六岁的郭子仪挂帅出征,封汾阳郡王。
只为大局,不为自己利益考虑的郭子仪再次出征。他出发不久,李亨就重病去世。代宗李豫即位。
郭子仪,又要被虐了。
狡兔死走狗烹,是历史上,层出不穷的事情。但追根溯源,又有几个人能在大权在握时,如郭子仪一般恪守本心,胸怀敬畏,不被权力所支配。
不在顺境时得意忘形,不再逆境时怨天尤人,就是英雄们的特质。与郭子仪一起走上保卫大唐之路的人很多,但走完的只有他一个。
这里面有反叛的,有只管自己那一亩三分地的。只有郭子仪在什么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,依然选择克制自己,让天下安稳。
他知道,自己有能力反。但反了之后,必然又是烽烟再起、百姓涂炭的局面。
这种场面,他见到了太多太多。他想要结束,而不是重现。
他爱了大唐一生,也护了大唐一生。
完美的结局,源于坚定的选择。
参考资料:
《新唐书 郭子仪传》 欧阳修 范镇等著
《旧唐书 列传第十七》 后晋 著
《再造唐朝郭子仪》 掌阅科技 编
《中国军事人物辞典》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编
《智囊全集》 冯梦龙 著
《中国经济史辞典》 湖北刺书出版社 编
关键词:
热门推荐
最新资讯